“社区食堂”的理想状态和服务边界

最新信息

“社区食堂”的理想状态和服务边界
2023-10-23 06:20:00
对“社区食堂”经营者来说,稳定营收始终是无法回避的立身之本。
  对街道、社区来说,如何用一种较可持续的方式,缓解辖区内长者用餐难问题,以合理的方式、力所能及的补贴,支持居民前往社区食堂或合作单位就餐,是核心关切。
  对老年居民来说,他们对“社区食堂”的期许包括:干净整洁、安全可靠、菜品丰富、方便抵达等。
  这样一个想达成的目标不少的“混合体”,有可能实现吗?符合上海发展实际的社区食堂,其理想状态和服务边界究竟该如何定位?记者走访数位专家学者,寻找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
  本报记者柳森
  社区食堂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服务载体
  城市周刊:各位在生活中有没有去过广义上的“社区食堂”,对去过的这几家“社区食堂”还满意吗?
  王泠一(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位于居民住宅小区附近、完全自负盈亏的社区餐饮店,都可以称得上我心目中广义上的“社区食堂”。
  这些社区餐饮店的经营者往往亲切友善、很会做生意——既有价格调研和成本管控措施,又紧跟顾客需求、不时推陈出新,有不少回头客相当稳定的招牌菜。
  市民对这一类社区餐饮店的感受是丰简随意、随到随吃,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用于“买汏烧”的时间,还能借就餐机会沾染一点“烟火气”,接触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
  近年来,一些街道兴办“社区食堂”“长者食堂”,我也曾多次考察、听取居民意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家对这些“社区食堂”的期许较高,与对市场上的餐饮店的期许差不多。这恐怕也是一些“社区食堂”一时难以让市民满意的重要原因。
  尽管面临种种满意度问题,在社区“15分钟生活圈”内开办助老餐厅,可以给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体带去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祉,应该为各级政府点赞。未来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把这一益老助老事业办得更妥帖些。
  闫加伟(资深社区工作者、“社邻家”创始人):广义上的社区食堂我去过不少。一路观察下来,喜欢家门口的社区食堂的人还是挺多的,因为方便。有一次,我所在的单位遇到食堂临时装修、中断服务的情况,结果大家就一起到邻近的社区食堂订了饭。
  街道兴办的社区食堂,其基本属性是公共服务实体。它需要承载的公共服务功能多了以后,就没有办法完全以商业盈利目标为牵引,需要更多考虑购买其服务、支持其租金、给予其补贴的上级单位的意见和需求。
  如果它的定位是主要服务某个特定群体,比如老年人,那么,它就会倾向于按老年人的口味做菜,会比较清淡。如果是这样,白领、年轻人就不一定喜欢。
  城市周刊:如今,不同社区食堂的定位、具体服务对象有差异。它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如今物质丰富、物流便利,在上海大部分区域,基于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社区餐饮企业能够比社区食堂更高效地解决居民吃饭问题,至少达到财务平衡,还能有一定的利润。所以,我觉得,建设一家社区食堂,首先要回答的是它的必要性问题和生存问题,然后才是满意度问题,如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实现更高的便利度和价格优势等。
  如果是专门面向老人开设的社区食堂,其公益性必须摆在第一位。如何实施价格补贴、谁能享受补贴、怎么补贴,都要慎重研究并考虑。
  让公益惠及真正需要的人让经营具有可竞争性
  城市周刊:各位觉得一个比较符合上海实际情况的社区食堂理想状态是怎样的?相关的管理者、运营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闫加伟:我个人觉得,比较符合上海发展实际的社区食堂理想状态不单纯是一个吃饭的地方,还是一个消费者合作社的机制呈现、一个社区治理的节点。
  来这里吃饭的居民不仅有就餐和接受服务的意愿,对餐厅的菜单、口味、布置、食材货源也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样一来,当这个空间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问题之后,还能在社区参与、社区共治等方面发挥作用和潜力。
  如果社区食堂的管理团队、负责与之对接的街道工作人员对市民保持欢迎交流的态度,愿意多花点心思、多和来这里用餐的市民保持密切沟通,并能使之成为机制,相信一定能日臻完善、找到实现共同愿景的好办法。
  于海:社区食堂的理想状态是让公益惠及真正需要的人,同时又在经营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决定了社区食堂有定向性质,比如公益定向、老人定向等。
  如果是公益定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支持资金从哪儿来、经营如何持续、如何选择受惠者。
  如果是老人定向,首先要了解导致“老人就餐难”背后的具体问题。是老人自己不能做、不方便做?还是老人存在经济上的困难、附近餐饮店物价普遍较高?针对不同问题,解决方案不同或有所侧重。
  王泠一:我始终认为,社区食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但在实现优越性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菜品丰富、受众明确、规则清晰。在我调研的一个街道,已经发生过长者餐厅一度无法合理盈利而不得不暂停营业的现象,后经努力协商恢复。
  这里所说的“规则”,可以包括“在某个具体的时间段,由哪类群体优先就餐”“一张蓝图干到底,不因为街道主要领导人变更,随意更换食堂经营者、承包方等合作伙伴”等,尽可能避免非必要的矛盾。
  与此同时,建议社区食堂经营者通过网络手段,及时发布与社区食堂建设、运营、服务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征求意见,以季度为单位收集用餐者、居民等各方的意见并给予反馈。
  把社区食堂做到80分以上有这些“注意事项”
  城市周刊:看来,“社区食堂”的理想经营者不仅要有公益心、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还要能够在获客和口碑之间取得平衡。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如何给得合理、用到刀刃处,也是很多市民关心的问题。几位如何看待“社区食堂”的服务边界与服务范围问题?
  闫加伟:社区食堂建设的参与面可以特别广,这一点和公共停车场类似。
  社区食堂涉及的参与方、利益方都需要去协调,并最终作为参与者,参与到社区食堂的运营与完善中。大家一起讨论社区食堂的定位、功能、理想状态,本就是一个积极的议事过程。
  如果“共商共议”可以成为社区食堂的常态,大家一起讨论定价、服务内容、开放时间、分时使用方案等,社区食堂的服务边界和服务范围会越来越清晰。
  简要来说,社区食堂的服务内容可以分成这样几块:第一块是基本公共服务,比如专门针对社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开展的送餐上门服务;第二块是普惠性公共服务,比如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用餐价格优惠;第三块是商业化服务,如为周边白领供餐等。第三块可以适用市场化的定价、收费、运营办法。
  社区食堂的客群应鼓励尽可能多样化。客群多元会增添空间管理、运营的复杂程度,但如果能管理、运营得好,空间的活力和可持续性就更有保障。
  王泠一:社区食堂的边界是它的公共属性。它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要可以实现微利或盈利,否则无法持续。它的服务范围当然以本街道或镇辖区内的居民、就业者为主,也可以有特例,比如为假期里的孩子们服务。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因地制宜、因社区而异。
  当然,公共财政投入的“度”在于聚焦。针对社区食堂而言,它的中心目标一定是餐饮供应日常化和经营可持续化。财政投入的重点就是要确保这个中心目标。
  城市周刊:如果想要把社区食堂管理和运营这件事做到“80分”以上甚至更高,关键是什么?
  王泠一:前不久,位于徐汇区枫林街道辖区内中山南二路930号的“天龙生活盒子”揭幕。其建筑面积近1400平方米,共五个楼层,服务范围辐射整个天龙片区。这个项目整整打磨了八个月,征求了许多回居民代表和社区企事业单位代表意见,才形成最终方案。
  按照枫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构想,“天龙生活盒子”既是让社区居民足不出片区就能满足生活所需的“生活盒子”,也是“家门口的邻里汇”。居民们在这里可以充分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宜居服务、创新发展的宜业指导、绿色开放的宜游体验、人文荟萃的宜学氛围和老有所养的宜养关怀。在这个案例中,社区食堂的运营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整个空间的规划及功能趋向多元化。
  所以,在我看来,要想把社区食堂打造好,第一,顶层设计很重要。包括市、区和街镇投入的强度和比例,在各级人代会上要有必要的说明。
  第二,各街镇要做好公共资源的属地调研,包括财政、空间、运营、服务、流量等。这方面的摸底工作可以引入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工具。
  第三,必要的舆论引导。如供给老年人的用餐不能简单满足其口福,必须和健康营养、合理社交结合起来,同时尽可能地推出一些膳食营养方面的科普知识微讲座。
  闫加伟:社区食堂做到80分以上的关键,是要形成一套议事协商、形成共识的机制。所有的合作方、利益方定期一起坐下来讨论、商量,围绕着社区食堂的评估机制、菜品调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服务质量、“负面清单”等形成共识。
  我也认同社区食堂属于比较典型的社会企业。要办好具有公益性质的社区商业,就一定要使用举办社会企业的办法,信任社会企业,社会价值优先,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还要允许企业能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社区食堂”的理想状态和服务边界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