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拯救中华白海豚

最新信息

我们该如何拯救中华白海豚
2024-03-01 05:53:00
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级”。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物种延续面临严峻挑战。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小种群中华白海豚保育研究者郑锐强博士在“一席”演讲上讲述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拯救中华白海豚。
  14年的白海豚保护工作,使我明白:一个社会的勇气,并不在于我们愿意为成功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在于面对可能的失败,你还愿意去行动。白海豚的保护,需要的恰恰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勇气。 ——郑锐强
  白海豚就在我们身边

  我来自一家本土的公益机构——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过去14年间,我一直从事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工作。
  可能很多人不认识或者没有见过白海豚,它们在海面上的时候,远远看去是白白的、粉粉的。
  白海豚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它会变色。白海豚刚出生的时候个头很小,长度不到70厘米,是黑色的。到三四岁,它们变成了灰色,身上有一些白色或黑色的斑点,这时候它们的体长有成年海豚的3/4。到了9岁、10岁它们亚成年的时候,开始出现明显的粉红色,体长可达2米至2.5米。到二三十岁的时候,白海豚整个身体变成了白色。这个过程有点像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白海豚差不多能活到50岁。你会发现,它们越老越好看。
  其实,白海豚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中国是全世界白海豚分布最多的国家,大约有4000头,占全世界白海豚总数的一半以上。在珠江口大湾区就生活着2500头以上的白海豚,其中江门市就有914头。
  白海豚是一个近岸分布的物种,喜欢栖息在河口、咸淡水交汇的海域。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从九龙江口到珠江口,一直到湛江的雷州湾,再到广西的南流江口和大风江口,包括海南岛,都分布有白海豚。它是一个定居性的物种,就像我们人一样,白海豚也有它的家。它在哪里出生,就会一直待在哪里,直到老去、死亡。
  我国已知有11个白海豚种群分布地,包括福建宁德、厦门—金门—泉州、漳州东山岛,广东潮汕、汕尾、大湾区、湛江雷州湾,广西北海沙田、钦州三娘湾,海南西海岸,台湾西海岸。我国白海豚最大的种群在大湾区,第二大种群在湛江雷州湾。
  我自己研究的是三个比较小的白海豚种群。我是潮汕人,所以经常会去粤东研究白海豚。我也会去厦金海域(厦门—金门—泉州)和广西钦州的三娘湾,研究那里的白海豚种群。
  为什么白海豚会选择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栖息地呢?对白海豚而言,可能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出于资源选择,二是出于性别选择。因为要哺育小海豚,雌性白海豚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它们会去那些食物丰富的地方生活,比如河口,它们爱吃的鱼大多分布在那里。而雄性白海豚不一样,它们的目标很简单:我要吃得更多,更强壮一点,那样我就可以找到更多的对象。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雌性白海豚在哪里,雄性白海豚就会跟到哪里,尤其是食物最丰富的时候,也就是每年的休渔期前后。
  与人类一样,白海豚也是社会性动物。它们有自己的社会网络,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同类。比较特别的一点是,我们发现,有一些雌性小海豚在出生之后,一直到成年,都会留在妈妈身边。它们留在妈妈身边的概率比雄性小海豚大得多。
  白海豚的生存与繁殖
  对白海豚而言,最重要的是两件事情——生存与繁殖。这也是动物行为中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我们先来说说白海豚以什么为食。
  2012年,我们在佛山救助过一头中华白海豚。我们把它从佛山带回珠海以后,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搞清楚它究竟吃什么。我还记得,从当天晚上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我们都没有搞清楚究竟该给它喂什么。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菜市场,买了人吃的所有的鱼,但它都不吃。
  后来,我们又买了菜市场里一些人不吃的小杂鱼,回来一喂,它吃了。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白海豚喜欢吃一些中上层的鱼类,比如鲻鱼,当地人叫作显仔或者青鳞。另外,有一种鱼叫斑鰶,是鲱科的鱼类,细细长长扁扁的,它也很爱吃。
  白海豚的牙齿是尖牙,所以吃鱼时它不靠咀嚼,而是靠吞咽。它会咬住食物,往前一游,就把食物吞进去了。在海上,白海豚有时候会抓到很大很长的鱼,没办法一口吞进去,怎么办呢?它们就会咬住鱼甩呀甩,把鱼甩成碎片。
  白海豚有它们特有的捕食策略。比如,它们会尾随捕鱼的渔船去抓鱼。在珠江口,我们经常看到“双拖”(两条拖船)在前面行驶,白海豚则跟在拖网后面,去觅食漏网之鱼。
  不同种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甚至不同的白海豚个体,都有它们各自的捕食方式。2022年,我在钦州三娘湾第一次看到了一群白海豚一起合作抓鱼的场景。它们真的是一群聪明的生灵。
  说完吃的,再来说说白海豚的终身大事——繁殖。
  白海豚的繁殖行为跟其他海豚类似,到了繁殖的年纪,它们就会自行选择配对。有时候,一头雌性白海豚旁边会有好多头雄性白海豚,但最终它会选择最中意的对象进行交配。
  白海豚也存在雄性杀婴行为,也就是雄性白海豚杀死小海豚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呢?白海豚的杀婴行为和其他动物类似,雄性白海豚杀死了嗷嗷待哺的小海豚,自己才会有更多做父亲的机会。对于雄性白海豚而言,它要做的就是去找更多的雌性白海豚交配,让自己的基因被更多的后代所继承。
  但是,对于雌性白海豚而言,它们平均4年左右才能产下一胎。所以,白海豚妈妈会尽全力去保护小海豚,努力把后代养大。
  我们在野外经常看到,雄性白海豚会组团去寻找、骚扰甚至“绑架”雌性白海豚,尤其是那些带着刚出生的小海豚的母海豚。而雌性白海豚则会组成“雌性联盟”去抵御骚扰,从而更好地保护小海豚。当寡不敌众、小海豚不幸被杀时,白海豚妈妈会驮着死去的小海豚,很长时间一直在海里游来游去,不离不弃。
  我所认识的那些白海豚
  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海豚摄影师,喜欢拍摄白海豚,其实我的研究工作就是通过拍摄大量的照片进行数据收集,然后以背鳍特点来识别不同的白海豚个体。
  我们会在海上乘一条快艇,去寻找白海豚。然后,在尽可能不干扰白海豚的情况下,从它的侧后方慢慢靠近,拿起相机给它拍照。
  背鳍识别和我们的人脸识别一样,白海豚背鳍的左边、右边,就类似于人的左脸、右脸。这样,根据背鳍的形状和特征,每头白海豚就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份证”。
  我们经常说“女大十八变”,白海豚也变得很快。所以,我们要设计好拍照、取样的间隔时间,长期跟踪这些白海豚,尤其是刚出生的或年轻的个体。照片识别还可以帮我们收集到白海豚的性别、亲缘关系、受伤、疾病甚至威胁因子等相关信息。比如,如果拍到它的生殖裂,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性别;拍到它生了小海豚,就可以知道它们的亲缘关系;拍到它的好伙伴,就可以知道它们的社会群体结构。此外,通过照片还可以发现白海豚身体的受伤情况,由此推测它们的疾病以及人为活动对它们的干扰。
  在我研究的三个白海豚小种群中,有一些白海豚让我非常难忘。
  我要分享的第一只白海豚,叫“豚坚强”,编号A0018,生活在广西钦州三娘湾。
  早在2004年,北京大学负责调查钦州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的秦大公老师就见过这头白海豚。他说当时这头白海豚浑身被刺网缠绕,伤痕累累,还流着血。2017年,我第一次去三娘湾为白海豚拍照收集数据时,拍到了这头白海豚。后来,我还拍到过很多它的照片,我把这些照片传给秦老师,秦老师对我说:“你看,这个生命是多么顽强啊!”更让人吃惊的是,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豚坚强”孕育了至少3个后代。
  如果仔细看照片你会发现,“豚坚强”身边的小海豚的背鳍也是有伤的,跟它的妈妈一样,它的伤应该也是由于人类的渔业活动造成的。在我们过去十几年的数据库里,“豚坚强”带过的小海豚,包括她的“雌性联盟”里的小海豚,几乎都是伤痕累累。
  另一头让我印象很深的白海豚叫“亮叔”,编号A0008,它是潮汕白海豚种群里的一头。你会发现,它跟“豚坚强”一样,背鳍也是畸形的,可能也是被刺网缠绕或螺旋桨撞击造成的。
  为什么叫它“亮叔”?因为我在汕头出海研究白海豚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船长就叫亮叔。亮叔告诉我,20年前,他刚开始出海打鱼就见过这头白海豚,它的背鳍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一般都用身边人的名字给白海豚起名,所以我就把这头白海豚叫作“亮叔”。
  2018年,我在汕头港拍到了整个粤东地区唯一的一头新生小海豚。当时我特别兴奋,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福星”。很遗憾,一周之后它就死了。
  在野外,白海豚幼豚的存活率连20%都不到。而对于小种群来说,白海豚幼豚的死亡率就更高了。比如,汕头这些地方的小种群数量很少,种群相对隔离,由此会造成白海豚近亲交配,直接的后果就是产下的后代容易出现畸形,更易夭折。
  我研究的白海豚小种群还有厦金种群,它们主要分布在厦门—金门—泉州一带的近岸海域。2010年的时候,我们在那里遇到了一头让人惊呆的白海豚,这头白海豚竟然没有上颌,它的编号是EA0021。
  2020年,我去泉州围头湾时又看到了它。我非常惊讶,因为10年过去了,它依然活得很好。2023年初,我们在泉州围头湾又一次见到了它。这一次,它还带着一头小海豚,它们一起在人们填海的角落中、在高密度养殖的夹缝中不断穿梭、觅食。它的生命力真是顽强到让人难以想象。
  哪些因素威胁白海豚生存
  研究了这么多年中华白海豚后,我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在威胁中华白海豚的生存?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白海豚种群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威胁。
  第一,栖息地缩减。填海、海岸建设、海洋工程、近岸养殖等,都会占用白海豚的栖息地。此外,陆源污染物的排放也会直接导致白海豚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人为活动的干扰。人类的过度捕捞、海上交通、不规范的观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活动,都会干扰和影响白海豚的生活。
  第三,种群隔离。历史上,在我国的近岸,白海豚种群的分布从南到北一直是连续的。但是,随着农业、渔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影响,白海豚的栖息地变得片段化,进而影响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更容易出现近亲繁殖。
  这些威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全世界最大的种群——大湾区、珠江口种群的白海豚以每年2.5%的速度衰减,粤东种群在10年间(2012—2022)减少了30%,钦州三娘湾种群在5年间(2015—2019)减少了35%。
  国际上普遍认为,近岸的鲸豚数量如果低于100头,那么所有的保护措施都无法扭转它们走向灭绝的趋势。
  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公众并不知道中华白海豚所面临的巨大危机。我们的调查发现,这是因为媒体提供的信息和数据与中华白海豚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2015年到2019年,通过野外照片识别和数据合作的方式,我们发现,很多媒体报道的关于中华白海豚的数据,其实不是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实际数量,而是白海豚累计发现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识别的白海豚越来越多,所以表面看起来白海豚的数量就随之上升。但是,当我们使用数学模型去分析种群的数量后,我们精确地计算出:三娘湾白海豚的种群数量从2015年的156头下降到了2019年的102头,5年间减少了35%。
  而之前媒体报道的三娘湾白海豚种群有400头左右,与实际情况相差了近300头。正是因为数据采集缺乏科学性、连续性,造成媒体报道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从而使公众的认知和管理机构的决策出现了滞后和偏差。最终,这很可能导致我们错过了窗口期,错过了救护中华白海豚的最佳时机。
  每个人都能参与保护白海豚
  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研究问题。
  我有时候也会问自己:做了十几年白海豚的保护工作,我们投入了那么多钱、那么多人,花了那么长时间,我们究竟保护了什么?
  让人感到揪心的是,目前整个粤东地区只剩下12头中华白海豚。在未来20年内,这个种群将会消失。这也就意味着,下一代的潮汕人再也看不到这个唯一的白海豚种群了。
  所以,当我开始做这个公益项目的时候,我在想:应该怎样让更多的人可以像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一样,去对待每一头中华白海豚?
  2021年,我们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对三个白海豚小种群的所有采集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分析,为每一头白海豚建一张数字身份证。我们可以像人脸识别一样,在11秒时间内就识别出这是哪一头白海豚。
  2022年,我们得到了腾讯公益以及其他一些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持续地收集了更多白海豚的数据,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把这些数据做成了一个数字应用平台。它有一个小程序,还有一个网页,叫iDolphin(爱海豚公益计划)。在数据合作的框架下,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数据,使用这些数据。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对5个种群(包括我研究的3个小种群,以及大湾区、湛江雷州湾种群)2696头中华白海豚的个体识别。在网页上,你可以看到每一头白海豚的所有数据。
  通过建立中华白海豚的数字身份证和互联网公益平台,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中来。你可以成为一个白海豚的粉丝,可以加入它的“豚友圈”;你可以给它命名,也可以认领一头白海豚;你还可以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和我们一起出海保护白海豚。
  14年的白海豚保护工作,使我明白:一个社会的勇气,并不在于我们愿意为成功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在于面对可能的失败,你还愿意去行动。白海豚的保护,需要的恰恰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勇气。
  保护中华白海豚,需要你和我,需要你们和我们,需要加强我们每个人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参与保护行动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我们该如何拯救中华白海豚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